為了提高股市的國際能見度,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(STI)在指數編製上按照英國富時指數(FTSEGroup)的標準,重新包裝,並依市值選出三十檔藍籌股,成為FTSEST指數。
基金業者指出,若新加坡當局在調整指數後,真能提高股市的國際能見度,對市場來說一定是好事,但對於基金表現,短期內影響還很難評估。
根據新加坡證交所發布的文件,這次之所以要調整海峽時報指數,是希望透過與富時的合作,將企業規模較大、交易較活潑的個股那入指數,以完整呈現新加坡整體市場的狀況;此舉不但有助於提高股市的國際能見度,也可以增加國際退休基金,以及其他機構投資人對當地股市的投資意願。
ING投信表示,如同中國企業為了提高國際能見度,喜歡去香港上市一樣,若海峽指數調整的目的,是為了提高國際能見度,自然可以在日後吸引更多資金進駐在新加坡。
群益投顧資產管理部協理鄭武隆表示,對歐洲的基金經理人與機構法人而言,富時指數是他們比較熟悉的參考指數,推估新加坡交易所之所以要與富時合作調整海峽指數,可能就是希望藉由富時在歐洲的能見度,吸引歐洲資金進入新加坡股市。
不過,指數調整之後是否會對個股有利多效應,還是要以當地的基本面為依歸。
然而,基金業者卻表示,無論旗下的新加坡基金所追蹤的指數,是海峽指數還是MSCI新加坡指數,都不會因為海峽指數與富時重編指數的關係,而影響基金經理人的選股。
包元大亞太成長基金經理人李湘傑、日盛大中華基金經理人游金智、保德信大中華基金經理人黃素麗、摩根富林明投信產品策略部經理謝瑞妍均表示,對區域型基金而言,選股一向是由下而上,所以指數的改變,並不會影響到經理人的布局策略。
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