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銀行在日前發布報告指出,高米價將在全球三十三個國家引發社會動盪,而且對亞洲經濟的衝擊,將大於美國次貸風暴的影響。不過,法人認為,通膨對於亞洲影響,以韓、台會最小。

 

  國際稻米價格近期創下新高,使得中國、印度等稻米主要出口國紛紛限制出口,由於稻米的需求國多集中於東南亞為主,在糧食價格高漲下,使得東南亞國家的通膨壓力與日俱增。

 

  復華全球大趨勢基金經理人何燿廷表示,以食物價格來說,包括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、可可等農產品期貨,今年以來漲幅都在二成以上,稻米期貨則是近期才開始轉強。

 

  而根據彭博資訊統計,在世界主要國家中,各國食品類占CPI權重仍以亞洲最高,包括菲律賓、泰國、中國、香港、馬來西亞等,食品價格占CPI比重皆達三成以上,相較之下,歐美國家多在一○%至一八%之間,相對較輕。

 

  因此,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揚,對於亞洲市場,尤其東南亞地區影響較大。

 

  凱基亞洲四金磚基金經理人陳人壽指出,一般而言,成熟型的新興經濟體,如台灣、韓國,物價上漲年增率約略在三至四%左右,所以控制通膨的能力較強,因此預估影響程度相對較小。

 

  但是部份新崛起的新興經濟體,如東南亞國家等,物價上漲的年增率可能達八%以上,所以所面臨的通膨壓力也較大。

 

  陳人壽建議,投資人在做投資評估時,可以同時觀察經濟成長率,如果經濟成長率能大於物價上漲年增率,那麼通膨風險可望相對降低。此外,股市的本益比、企業獲利前景也都是觀察重點。

 

  所以,若按照這個標準,除了台灣與韓國之外,中、印與泰三國也可以視為通膨影響較小的國家。雖然這三個國家目前都面臨通膨壓力,但是通膨上升的幅度可望逐漸獲得控制,經濟成長更受看好,所以對這三個地方,投資人不用過於緊張這三國家的通膨壓力,加上這三個股市股價跌幅已深,投資風險已漸降低。

 

  在投資布局上,還是以區域型為主,避開單一國家,才是避免通膨風險過於集中的問題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