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記者林俊輝/台北報導

 

  在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飆漲,全球通膨壓力加劇下,股、債市高度動盪,天達投顧提醒投資人,部份仰賴原物料進口的新興市場國家因受通膨衝擊,人民實質所得下降,將削減其購買力,加上部分國家採取補貼政策以抑制通膨,反而加重國家財政負擔,所以不宜重壓新興市場債券,以避免投資風險上揚。

 

  國際原油價位高漲,最近每桶一度衝破133美元創下歷史新高,對於仰賴原物料進口的新興市場國家衝擊不小。

 

  天達投顧指出,油價、糧價以及運輸價格持續上揚,基本民生需求支出又占新興市場國家人民所得的比例較高,導致實質購買力大幅滑落,例如越南5月消費者物價上揚超過25%,就是明顯例子。

 

  天達投顧指出,除巴西、俄羅斯外,新興市場國家大多是原油、糧食、基本金屬進口國,連名列OPEC(石油輸出國組織)的印尼,也從2004年起成為石油淨進口國,連帶使得新興市場國家外貿狀況出現變化,新興市場債券市場整體投資也蒙上一層陰影。

 

  儘管有些新興市場國家會對石油價格採取補貼政策,以抑制通貨膨脹上揚速度,例如馬來西亞、印尼等,但是,資源分配的扭曲,不僅影響新興市場國家財政結構,也產生外匯存底下降、貿易逆差增加現象。

 

  天達投顧指出,新興市場國家仍具投資價值,但最好是透過複合式債券投資模式,投資在不同領域的債券,以分散投資風險。

 

  特別是在通膨壓力下,削減已開發國家政府公債投資的吸引力,如能將資產多元配置在新興市場債、高收益債、高評等公司債、全球政府公債,將可兼顧風險與報酬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