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委會針對台灣勞工在2007年的理財方式調查,發現和5年前比較,勞工在「投資基金」、「買保險」以及「買賣期貨」的比例快速成長,至於過去盛行的互助會(標會)和股票已經大幅式微。整體來看,各類型勞工的理財方式前3項則以「買保險」、「定期存款」以及「投資基金」為主。

  雖然各類型勞工的理財方式前3項都以「買保險」、「定期存款」以及「投資基金」為主,但如果仔細觀察,在教育程度高低上則有明顯的區隔。例如碩士以上以「投資基金」最多,高中職以上至大學學歷則以「買保險」為主,國中以下則以「定期存款」占多數。

  學者認為,這和目前互助會(標會)在低學歷勞工仍占有一定的比例,有相同之處;也就是說,低學歷的勞工,在理財觀念仍屬弱勢,無法移轉至現今熱門的理財商品。台大財 金系 教授邱顯比說:『互助會在高年齡,低學歷還是蠻重要的一種的方式,這顯示說其實年齡比較高,學歷比較低的,可能資金有限,理財的知識有限,相對比較弱勢,比較無法移轉至現代的理財方式。』

  也就因為如此,學者專家呼籲,理財必需從小開始,至於勞工理財更應成為推廣教育。相較於低學歷的勞工,擁有大學、碩士學歷以上的勞工,則將資金活用於基金和買保險。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公會秘書長蕭碧燕認為,未來勞工退休後,勞退新制加上勞保,所得替代率約只有3成,也就是如果退休前每個月有新台幣5萬元的薪水,退休後只有15千元,因此希望政府能夠推行勞退新制自選,也就是由有相關財經理財知識的勞工,自己提前提領退休金操盤,讓未來的退休生活能夠過得更無慮,但理財必定有風險,還是得自負盈虧。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