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志昊

  在環保團體與非政府組織的呼籲下,歐盟已經正式承認開發生質能源是一件「奪糧毀地」的計畫;在此情況下,農產品的兩大投資題材(糧食需求、能源需求)等於少了其一。但基金業者卻指出,光靠飲食需求,市場就足以支撐農產品多頭長達二十年,所以不必擔心相關基金的績效會受此影響。

  其實,早在歐盟承認開發生質能源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有害之前,OECD已在去年底發佈報告,認為即使在最佳的情況下,到二○五○年時,生質燃料最多也只能減少三%由石化燃料所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
  換言之,生質能源的開發,不但不會降低人類對石油與傳統能源的消耗量,人類甚至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,譬如農耕地減少、貧窮問題擴大、甚至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害。

  歐盟甚至更表示,未來會檢討運輸燃油必須有一○%比例在生質能源的鼓勵政策,這等於直接對農產品在生質能源上的題材打了回票。

  華南永昌神農水資源基金經理人余睿明表示,國人對此其實無須擔心,因為根據瑞士信貸(Credit Swiss)的資料,從現在到二○三○年間,全球農產品的供需成長比例,將維持在每年一%(供給)與三.三%(需求)的架構下;而在這三.三%的需求中,也只有○.八%的比率是用在生質能源。所以,光是人類對糧食的基本需求,每年就還有二.五%的成長空間。

  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經理人許倍禎也表示,雖歐盟有意重新檢討生質燃料的政策,但美國在去年十二月也通過「新能源法案」,並規定於二○二二年前,必須提高乙醇使用量達六倍。由此可見,雖歐盟政策出現調整,但是還是有其他國家正在積極實施同樣政策,所以只要調整投資策略,對基金表現其實沒有太大影響。

  國泰全球環保趨勢基金經理人呂靜怡指出,人類長期以來一直都在尋找替代能源,在這過程中,農產品只是其中一個角色;所以即使農產品的能源題材真的少了,但並不會影響替代能源基金的整體績效表現。

  總之,關於農產品的投資後市,國人還是大可安心。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