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 陳碧芬/台北報導

 

  不對台灣市場明確表態的外資,小心了!央行持續以鴨子划水的作法,逼使沒有意義的停泊外資「現形」,過去6個月來已有超過新台幣1,900億元,從定存轉向活期或市面流通,這些錢或趁勢進入股市交易、或經外銀融資進到房市或企金,間接促成短期內金融市場的活力來源。

 

  央行最新統計數據,包括消金外銀、保管銀行在內的外商銀行在台分行,總計持有的實際流動準備,從去年月月高掛新台幣上兆元的歷史高點,至今年2月底已下滑到8368億元,也使其流動比率下降到歷史新低的101.05%。由於流動準備是央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,為金融機構吸收閒置資金的結果,各類型金融機構持有的流動準備愈多、表示央行「幫忙」的成份愈高;反之,則就是央行「不予理睬」。

 

  相較於外銀流動準備的急速下滑,國銀、農業金融機構都是月月增加,國銀的餘額甚至已超越歷史高點,在2月底達44936億元、流動比率23.77%,即是映證此說法。

 

  上述的近期現象,可說是去年第1季情形的「連續劇下集」。當時大量湧進台灣的外資意在股匯雙賺,被央行嚴詞厲聲要求「匯入資金務必遵循規定,依照申請用途使用」,且央行密切注意外資「是否滯留過量資金於新台幣存款帳戶」。結果使得心生恐懼的炒作外資,緊急從國內機構的白手套,搶進央行一年期定存單NCD,動輒每筆金額在80億元以上,雖然暫時去化了當時被央行趕走的危機,卻也讓自己在央行的如來佛掌心上現身,被央行盯死,要讓這些意向不明的外資「活不過下次!」央行與這些外資的躲貓貓遊戲,央行完全不動聲色,而NCD有短期的30天、91天、182天期、再長也不過1年期,外銀偏好最長期,但只要已被央行查到的外銀,都沒有機會再標到了!這也是為何外銀的流動準備連月下滑的主因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