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碧芬/台北報導

  連動債原本是金融創新的典範,金融業者也想在市場上大有一番銷售,中央大學財金系教授暨管理學院院長張傳章說,這般如意的前提是,大家都能「真正」了解商品本身,並朝著風險等級的規劃管理,連動債可以是個好貨。

  目前市場頻傳的交易糾紛,總括來說有二種層面,一是金控業者本身與外國法人機構之間,另一是財富管理業務人員與客戶之間,涉及金額都相當龐大,迫使主管機關的金管會不得不一而再跳出來說話,對業者投資標的嚴格設限,也暗中指揮銀行公會制定財管理專規範細則,消保會甚至以客訴滿天飛,要求全面停售,站在學術的立場,這些都是本末倒置、因噎廢食。

   張傳章指出,金融業者如果本身是連動債的發行機構,依照商品設計的整套規範,會把可能包封標的、獲利級距、潛在風險,避險成本等因素,都放進風險測試模型一起精算,商品本身有多高的風險、就會有多高的避險成本,並全數反應在價格上,每個細節都跑不掉,「大型金控都有專人負責,應該不會意外面臨重大損失的問題」;但是,由於其中還包含太多的人為因素,甚至有些業者確實推估過商品風險,卻對於「要不要適度揭露」列為各公司的內部決策考量,主管機構如果真的要管,應該要在這部份以專業角度進行抽查。

  而今連動債商品引發客訴潮,張傳章說,最大問題是出在國內金融業者僅以「代售」身份,拿了國外現成商品就放到財管部門銷售,一方面該產品太新,多數業者是「沒有能力」理解,反正代售只有抽佣金比例的問題,沒有附帶的風險外溢問題;另一方面,公司內部沒有正確教育理專應該「忠實告知」客戶可能的獲利與風險,理專為了賣出商品也傾向只報喜、不報憂,才會造成今天的結果。

  「賣一個自己都搞不懂的商品給聽不懂的客戶,就是真正問題所在」,張傳章在中央大學財金系開課「金融創新」多年,早已注意到國人與業者對創新商品的不用心,如今嚐到苦果的同時,唯有回頭重新訓練打基礎、明明白白揭露商品與風險,會遠比限制或篩選商品上架,來的長遠打算。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