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 魏喬怡/台北報導

 

  自2002年國內利率走降後,銀行保險通路的銷售量就開始上衝,據統計,2008年整個銀行保險的保費收入已高過傳統通路。但銀保專家指出,對消費者來說,跟銀行買保險最重要還是要回歸「需求」,才不會買了一堆無用的保單,讓資金套牢!安智證券壽險商品部經理江聖元指出,從歷年銀行通路佣金收入來看,2002年在利率陡降的大環境下,銀行保險佣金收入開始上衝,2002年到2003年都是以類定存商品,也就是利變型保險、6年期儲蓄險來吸引客戶。

 

  而2004年、2005年開始有投資型保單問世,也讓銀行保險再邁入一波高峰,連結基金、投資標的、連動債的保單頓成當紅炸子雞,一直到2006年首度衰退,而2008年下半年遇上百年金融海嘯後更是每況愈下。

 

  然而,不可否認,銀行保險通路愈來愈重要。據現代保險雜誌的調查,7年前銀行通路一年才賣480億元保單,5張保單內,只有1張是從銀行賣出去的。

 

  但到了2009年,銀行通路一年就賣出4,092億元保單,市占率攀升至47%,「2張就有1張從銀行賣出」。

 

  仔細分析,銀行理專喜歡銷售高保費、簡易架構、類存款、躉繳、專案型的商品。而市場好時就推投資型保單,市場不好時就以6年期以下的儲蓄險、利變型保險為主訴求,因此一些長年期保單、低保費、純保障、產險等商品往往就會被理專忽略。

 

  從上述可得知,江聖元表示,許多銀行理專在業績壓力下,強推的商品往往不是客戶所需要的,因此對消費者來說,上銀行買保險最重要的還是看自己的「需求」,而不要被高利、穩賺不賠、保本保息等話術所吸引,結果買了一堆不適合自己的保單。

 

  江聖元舉例,比如說假設自己的「壽險」保障還不足,就不應該被理專聳恿買一堆儲蓄險,又或是對投資標的知識不足,就購買投資型保單,這些未來都會引起糾紛。

 

  到底買保險該跟銀行還是傳統通路買?江聖元認為,如果是短天期儲蓄險、利變型保單的話,在銀行通路購買有時會比較划算,而傳統型的商品如:壽險、醫療險等需要後續理賠服務較多的,則找傳統業務員購買較有保障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