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魏喬怡/台北報導

 

  金融海嘯所引發的股災,讓許多基金在既有的法令下可能無法得以維生,因此近期有些法令已適時鬆綁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六檔投信基金下修清算標準達一億元以下,預期在行情未翻轉之前,市場迷你基金會一一冒出!有鑑於這波股災讓許多基金規模因淨值的下滑而快速縮水,因此,在11月初時金管會就在法令上鬆綁,解除之前「30日平均基金規模低於2億或3億元下限時,基金必須強制清算、解散」的禁令,開放讓各投信自行決定清算規模,只不過,必須召開受益人大會後,在基金受益人同意下,才能修改基金契約,下修基金規模下限。

 

  就台股來看,今年以來光是大盤就下挫5成,也就是說如果依照過去的規定來看,只要基金規模在4億元的,光是淨值下跌的虧損,還不包括投資人的贖回,就可讓基金清算掉。

 

  也因此,12月以來,已有3家投信公司包括新光、聯邦、群益投信不嫌麻煩地召開完受益人大會完成修約。其中,新光多重計量基金、新光全球冠軍組合基金、聯邦優勢策略全球債券組合基金都修改成基金規模縮減到1億元後才須公告、清算;而聯邦計量平衡基金則是修改成8千萬元才須公告、清算;而聯邦中國龍基金、群益多重資產組合基金更是下修到5千萬元才須公告清算!理柏中國大陸及台灣研究主管馮志源分析,法規開放其實有利也有弊,利是基金公司不必擔心規模下降到2億元時就須公告,引起贖回恐慌,但缺點是若基金規模過小的話,將失去經濟效益。

 

  但馮志源強調,基金規模小,不代表績效一定會不好,只是若一檔基金規模過小的話,基金經理人會有操作上的限制。但過去也曾有迷你基金大翻身的例子,像匯豐歐洲精典基金就是成功的一例,在重整轉型後從2億的規模躍升到10億元,績效也上衝。

 

  但馮志源建議,在選擇基金時,規模就是一大考量,不要投資規模過小的基金,而若是手中基金突然縮水,要趕快檢視一下原因,若是基金績效突然落在同類基金之後就可先贖回,或是轉換到同類型、規模較大的基金,以免基金清算時,會被迫殺在低點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