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王孟倫/專題報導

  根據統計,台灣民眾投保「定期壽險」商品的比例逐年下降,且保障額度明顯不足,讓金管會大為緊張。對此,金管會強調,人壽保險是人身風險管理的適當工具,應考慮購買保費相對較便宜的「定期壽險保單」,除一方面可以獲得較高額度的保險保障,另一方面又可節省個人或家庭支出。

  近年來,銀行通路已經成為民眾購買保險商品的重要管道,新契約保費當中,有六到七成比重是來自銀行端,從保險公司業務員銷售保險商品只剩下三、四成比重。而銀行通路銷售保險商品,又多以「儲蓄險」、「投資型保單」為主,民眾購買這類型商品的保額向來偏低,加上具有高保障的傳統型「定期壽險」,也較不受民眾青睞,使得國人保障額度逐年愈來愈低。

  根據金管會統計顯示,2009年度壽險業保險給付中,死亡給付金額共647億元,給付人數總計117563人;經過換算後,只有82%的死亡者家屬,平均領僅約55萬元之保險給付,保障金額明顯偏低且不足。

  若從新契約保費收入來看,去年1月到11月,「定期壽險」的保費收入、僅占個人壽險保費收入的3.14%;在件數部分,也僅占4.51%比例而已;金管會保險局強調,國人對重視保障之投保觀念,需要繼續再加強。

  一般來說,包括「定期壽險」、「終身壽險」與「年金險」等,都屬於「保障型保險」。保險局副局長吳崇權表示,「定期壽險」具有商品結構簡單,保費相對便宜等多項優點,因此,民眾可定期檢視自身保險保障,瞭解目前保險契約是否足夠,並適度增加如定期壽險等保障型保險,以填補保障需求。

  尤其,「定期壽險」更適合經濟不寬裕,卻有較高保障需求,或是所得較低的社會新鮮人;保險局官員建議,民眾可在初期先購買定期壽險,以提供適當保障,等到經濟慢慢較寬裕時,可再適時依個人規劃,增購其他類型保險保單。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