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美國晨星研究機構

 

  研究投資人心理學和其不理智行為所造成的投資失誤,是行為財務學的理論基礎,行為財務學結合財經和心理學,來分析投資人的投資決策,不僅僅可以用來做學術研究討論,也可做為一般投資人的借鏡,矯正我們不經意常犯的錯誤,避免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而造成虧損。

 

  以下就行為財務學的重點,提出值得投資人注意的要點。

 

  ※不以短期績效表現作未來投資依據─過去績效無法代表未來表現,投資人應考量未來發展而非仰賴過去績效來做為投資依據。

 

  ※不過度自信─根據多項研究顯示,過度自信的投資人交易頻率相當頻繁,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懂得比市場上其他人多。在一份柏克萊大學對19911996年間使用券商交易的66千個抽樣家庭的交易行為研究報告顯示,交易不頻繁的投資人在抽樣期間有18.5%的年化報酬,但每月交易週轉率比市場高出8.8%的投資人,在抽樣期間的年化報酬率卻僅剩11.4%,因為過度頻繁的交易手續費侵蝕了該類投資人的報酬。

 

  投資人都希望自己是在獲利時將投資標的賣出,但有趣的是,該研究同時發現,即使不計算交易成本,多數新買入持股股價表現卻略遜於已賣出的持股,這表示交易頻繁的投資人不僅沒有獲利還得付出交易手續費。

 

  ※汰弱留強─投資人應果斷的賣出表現落後的持股,過度的期待往往造成更大的損失,也錯失投資其他表現相對優秀的標的,因此投資人要當機立斷,如果你已事先做足功課,但是該公司表現仍不如你預期,不如及早脫手,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損失。

 

  定期而不過度的調整投資組合有助降低投資虧損,適時透過這種方式將可保持投資組合的多元化並降低風險。過度頻繁的調整會侵蝕整體投資報酬,只有當投資組合明顯脫離預定的投資目標時,才需要做調整組合的動作,例如,投資組合和預期目標已出現5%以上的落差時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