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陳欣文/台北報導

 

  通膨顯然成為當今投資新興市場的最大疑慮,也成為投資人前進亞股舉棋不定的主因。不過,法人表示,亞洲的通膨主要來自食品而非能源,加上較強經濟基本面支撐,下半年仍是全球受通膨影響最小的市場,值得投資人布局。

 

  從食物對亞洲各國CPI的影響力來看,除了澳洲比重不到20%之外,其餘各國近期CPI組成中,食物所占比重少則23%(新加坡)、高則50%(菲律賓);反觀能源近期影響CPI程度,除了馬來西亞超過10%之外,其餘各國多在5%至7%之間,意謂亞洲通膨對食物價格上漲的敏感度,遠高於對能源價格上漲的敏感度。

 

  摩根富林明JF東方內需機會基金經理人何銘銓表示,值得慶幸的是,食物問題遠比能源問題容易解決。何銘銓說,雖然替代能源可能曾令部分農民想轉耕種玉米、大豆等生質能源基本原料,但對依賴稻米為主食的亞洲人民來說,眼見稻米價格近2年翻兩倍,利之所趨,農民當然也會見風轉舵改而增產稻米。

 

  此外,中國28日也宣布降低26項產品的進口關稅,其中冷凍豬肉關稅從12%大幅降至6%。所以,解決糧荒的方式很多,除了增產外,降低進口稅也是方法之一,這些成效短則半年、長則一年可見。

 

  富蘭克林坦伯頓拉丁美洲基金經理人馬克‧墨比爾斯也認為,輸入型的通貨膨脹不會變成新興亞洲的嚴重問題,因為新興亞洲央行已透過升息,或是將原本寬鬆的貨幣政策轉為中性,來抑制通貨膨脹。再者,新興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經濟基本面強勁、能抵擋通貨膨脹的負面威脅。

 

  對投資人來說,更應該把通膨危機當成投資商機。法人認為,下半年亞洲受通膨影響可望最小,仍是最值得期待的市場。

 

  以上內容純供本部落格網友參考,讀者應明瞭其參考性,審慎考量本身之投資風險,使用者若依本資料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,本部落格對資料內容錯誤、更新延誤不負任何責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9020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